《朱敬一》分析「蛋蛋危機」與「仇恨值」

政府進口鷄蛋的思考架構

作者在「供給/需求」分析裡打滾數十年的經濟學者,要建構一套「政府進口鷄蛋又受批評」的思考架構並不困難。

  1. 因為禽流感,各地鷄蛋產量銳減,台灣如此、全球亦如此。

  2. 人民缺蛋必將產生政治壓力;為了舒緩這樣的壓力,就要想辦法進口鷄蛋。

  3. 部分進口蛋效期逾期,最後銷毀,誰要負政治責任?

  4. 鷄蛋進口有利潤,農業部有沒有趁此機會圖利特定業者?

要分析上述幾個問題,首先要釐清「進口鷄蛋」的政治目標

政策目標有三:舒解民生壓力、避免國庫損失、維護本地蛋農利益。

第一,要舒解社會大眾「缺蛋」的民怨,因此進口數量不能少。若是進口太少,幾個星期之後再來一次缺蛋民怨,那就等於政策失敗。

第二,進口數量也不能太多,否則鷄蛋效期過了就得銷毀,當然是國庫損失。

第三:鷄蛋進口之後放在倉庫裡,每天「釋出」市場的數量也不能太多或太少,否則或是衝擊台灣在地蛋農,或是順遂了盤商的炒作。

為了舒解民生壓力,進口蛋量只能寬不能緊。為了維護本地農民利益,例如萬一這幾天台灣自產的鷄蛋量充足,政府就只好減緩釋出,以免「蛋賤傷農」。

在北農事件中,有許多對吳音寧當時的指控,現在看來都是十足惡意、斷章取義。

吳音寧當年所受的屈辱,今天還在重演,感慨與不捨優秀直球打擊者的凋零。


資料來源

關於《朱敬一》